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PDX模型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古钎林,石文贵,焦作义
    2020, 1(1):50-5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00108
    [摘要](774) [HTML](704) [PDF 2.22 M](2032)
    摘要:
    建立合适的临床前研究模型是肿瘤研究转化的关键。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合适的临床前期研究模型,大部分药物在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前便夭折。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Model,PDX) 是将患者肿瘤组织直接接种于免疫缺陷小鼠而建立的新型肿瘤研究模型,该模型保留了其供体肿瘤的主要组织学和遗传学特征,能够在后续传代中保持稳定,是一种能与临床样本保持较高一致性,且具有高临床预测价值的临床前研究模型。PDX模型可用于临床前药物评估、生物标志物鉴定和个性化精准医疗研究领域。本综述归纳了PDX模型的建立方法、PDX模型的优势及其在肿瘤研究方面的应用和局限性,并对PDX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  SARS-CoV-2疫苗研发进展与挑战
    段富刚,王一凡,邱晓彦
    2021, 2(1):1-12.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10101
    [摘要](583) [HTML](362) [PDF 1.21 M](1200)
    摘要:
    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流行,让全世界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因此,获得有效预防和治疗 SARS-CoV-2 的疫苗是全世界共同的期待。目前,全球已经有两百多种疫苗处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但由于 SARS-CoV-2 首次肆虐人类,目前对其诱导免疫应答的规律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各类疫苗开发时间及临床应用数据有限, 尚不能确定哪一款 SARS-CoV-2 疫苗具有更好的保护性及安全性。本文从 SARS-CoV-2 关键结构、 免疫应答特征、现有的 SARS-CoV-2 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及目前疫苗开发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 SARS-CoV-2 疫苗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考。
    3  微肿瘤模型构建及其药敏检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席建忠,季加孚
    2023, 4(4):86-92.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14
    [摘要](541) [HTML](4) [PDF 820.36 K](803)
    摘要:
    患者来源类肿瘤细胞簇 (Patient-Derived Tumor-Like Cell Cluster,PTC) 简称微肿瘤或微肿瘤 PTC,是一种新型的原代3D肿瘤模型,该模型在病理组织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方面保持了跟原始肿瘤组织的高度相似性。同时,该模型在培养过程中保留了原始肿瘤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从而高度还原了原始肿瘤组织微环境特征。微肿瘤PTC 模型可广泛的应用于肿瘤基础科学研究、精准治疗和新药研发等领域。然而,由于微肿瘤PTC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涉及到多种技术,流程多,影响因素多,目前,国内对微肿瘤PTC模型构建、鉴定、药敏检测等操作尚未建立规范标准。为此,特组织编写《微肿瘤模型构建及药敏检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 (2023年版)》,以利于推动和指导微肿瘤PTC模型构建以及基于此模型药敏检测技术的应用。
    4  病理性心脏重塑的代谢变化与干预靶点
    赵明明,郭欣,董尔丹
    2020, 1(1):1-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00101
    [摘要](503) [HTML](570) [PDF 1.08 M](1662)
    摘要:
    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病理性心脏重塑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在病理性心脏重塑中心脏代谢的改变。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时心脏代谢紊乱,心肌从脂肪酸为主的代谢特征转变为葡萄糖为主的代谢特征,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本文综述了病理性心脏重塑中脂肪酸、葡萄糖和氨基酸不同底物代谢变化特征及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基于病理性重塑的代谢改变分析潜在干预靶点,从代谢调节的角度为药物研发提供新路径和理论依据,以改善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5  肿瘤免疫微环境与治疗互作的机制研究进展
    陈东萍,黄春祥,吴财源,魏瑗,邝栋明
    2024, 4(2):46-57,6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206
    [摘要](444) [HTML](39) [PDF 1.75 M](3257)
    摘要:
    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与治疗的长期有效性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受微环境影响,治疗的同时也会反过来主动塑造微环境的构成。近年来,借助单细胞测序等新兴技术,各种治疗手段与免疫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在多种肿瘤中得到揭示。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对肿瘤疗效的影响,介绍了不同治疗方式对微环境的重塑情况,并探讨了继发性免疫微环境与肿瘤相互作用的复杂调节机制对最终治疗结局的影响。厘清肿瘤免疫微环境与治疗互作的机制对治疗效果的监控和预测,以及更优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6  白癜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赵柳琦,邹婧,沈清清,佟林荟,杨晴,张越黄,王宏林
    2024, 4(2):111-11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213
    [摘要](426) [HTML](6) [PDF 1.05 M](1855)
    摘要:
    白癜风是一种以皮肤色素脱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针对白癜风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多个潜在治疗靶点,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总结了 JAK/STAT通路、PDE-4、Wnt/β-catenin通路和IL-15等新型免疫治疗靶点及其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白癜风治疗靶点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7  中国肺移植现状与挑战
    陈雨譞,宋陈婉秋,黄桁,郑翔匀,田东
    2023, 4(3):14-20.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303
    [摘要](405) [HTML](24) [PDF 14.49 M](259)
    摘要: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部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策略。近四十年来,我国肺移植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肺移植事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在临床方面,我国肺移植手术数量及质量稳步上升,近7年共完成3 600例肺移植,具有肺移植资质机构达54所。在科研方面,我国肺移植临床研究数据首次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基础研究团队也在多个肺移植关键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这表明我国肺移植临床工作及科研水平正逐渐达到国际前列。尽管我国肺移植已取得较大进步,但在团队建设、质量控制、标准流程及技术规范、专家共识和指南、肺移植数据注册及建库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瓶颈与挑战。本文旨在从临床及科研两方面综述我国肺移植现状,总结分析我国肺移植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8  异种嵌合体研究进展与潜在应用
    孙念琴,姚辉,邵红莲,谭韬
    2022, 3(4):15-21,29.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402
    [摘要](386) [HTML](5) [PDF 1.61 M](878)
    摘要:
    基于多能干细胞的异种嵌合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前沿,也是有望解决器官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具有不同多能性和发育潜能的干细胞显微注射到植入前囊胚,这些干细胞能“嵌合”到胚胎或胚胎外组织中,并产生部分或完全由其发育而来的组织、器官。异种嵌合体使产生可供移植的功能性人类器官在理论上成为可能。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以啮齿类和灵长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哺乳动物异种嵌合体研究进展,探讨了异种嵌合体研究面临的技术壁垒和伦理挑战,展望了异种嵌合研究的发展方向,希望为解决移植器官严重短缺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
    9  成体气道上皮基底细胞的功能与再生应用研究进展
    郑琦,任涛
    2023, 4(3):2-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301
    [摘要](371) [HTML](36) [PDF 28.61 M](546)
    摘要:
    基底细胞是成人气道上皮的主要细胞类型,分子标志为 P63和 KRT5,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基底细胞的分化主要受 Notch信号调控。基底细胞功能低下或耗竭可启动肺组织异常修复和/或病理性重塑。支气管扩张症、 特发性肺纤维化、COPD患者气道上皮存在自我更新能力的基底细胞,并可被体外扩增。经支气管镜气道植入自体基底细胞后,支气管扩张症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肺结构、肺功能与运动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10  构建数据协作机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疗不确定性
    彭苏元,杜建,张路霞
    2021, 2(1):21-2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10103
    [摘要](349) [HTML](202) [PDF 721.82 K](832)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蔓延后,由医疗不确定性造成的医疗决策困难,并剖析了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疗不确定性形成的原因和无效治疗带来的风险及医疗资源浪费。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快速建立数据协作机制开展了现状回顾和讨论思考,即以数据为驱动,打破“数据孤岛”、提高“低价值数据”的数据质量和利用率,从而为应对相关事件提供有效证据。
    11  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刘峰,庄万欣,杨媛,高成江
    2024, 4(2):2-11,3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201
    [摘要](346) [HTML](67) [PDF 2.33 M](3236)
    摘要:
    NLRP3炎症小体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抵抗病原体感染及危险信号刺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NLRP3炎症小体的异常激活也与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红斑狼疮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调控和干预炎症小体激活过程对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和发挥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本文从NLRP3的翻译后修饰、互作分子、细胞器和细胞定位改变以及与NLRP3功能相关的代谢过程和代谢物等多个方面综述了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理解炎症小体激活和炎症反应的发生,以及治疗炎症相关疾病提供新的借鉴。
    12  Septin9及其甲基化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张嘉星,李玉民
    2021, 2(4):41-48,6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10406
    [摘要](339) [HTML](157) [PDF 1.74 M](601)
    摘要:
    Septin9是细胞骨架GTPase保守家族的一员,参与了多种生物过程。许多研究表明,Septin9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甲基化的Septin9基因可作为一些恶性肿瘤早期筛查、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并有可能成为抗癌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Septin9基因及其甲基化在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3  胆固醇代谢与免疫反应
    王爽,肖俊,靳苗,王红艳
    2024, 4(2):36-4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205
    [摘要](330) [HTML](26) [PDF 1.37 M](1733)
    摘要:
    胆固醇及多种胆固醇代谢物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在调控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脂筏的形成、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胆固醇中间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参与调控免疫细胞的增殖、 分化、迁移、效应功能或者耗竭功能、免疫监视或者免疫逃逸等多种功能,靶向胆固醇代谢能够干预感染、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疾病进程。本文主要介绍感染、肿瘤或炎症反应过程中,胆固醇代谢酶和代谢物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生理或病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14  淫羊藿苷促进骨折愈合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侯雪峰,高玉海,柏鑫,陈克明
    2021, 2(1):89-94.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10113
    [摘要](320) [HTML](202) [PDF 717.73 K](1241)
    摘要:
    近年来 , 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淫羊藿主要有效成分淫羊藿苷加速骨折愈合的机制做了一系列研究,目前研究结果显示, 淫羊藿苷加速骨折愈合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 Wnts、BMP、MAPK、ER 等相关信号通路促进 BMSCs、ASCs 的迁移归巢,进行成骨性分化为成骨细胞,同时促进成骨细胞的成熟、矿化以形成骨痂,并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本文从淫羊藿苷对相关细胞以及对血管重建的作用方面对淫羊藿苷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做一回顾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15  尿液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临床应用
    姚晓甜,杨小兵,侯凡凡
    2022, 3(2):9-14.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202
    [摘要](320) [HTML](21) [PDF 873.34 K](1043)
    摘要:
    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 和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是最常见的肾损伤形式,已成为新的“公共健康问题”。高效识别肾脏高危易损者是目前临床精准监测、精准防治的迫切需要。肾损伤后的信号分子,特别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表达的小分子蛋白,能释放至尿液中,尿中水平与肾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新的肾损伤指标。本文围绕主要的尿液肾损伤生物标志物,介绍它们从基础发现到临床验证,再到临床应用的全过程,最后初步探讨尿液肾损伤标志物研究的未来方向。
    16  糖尿病肾病进展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冯松涛,刘必成
    2021, 2(1):28-32,38.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10104
    [摘要](316) [HTML](494) [PDF 1.33 M](1389)
    摘要: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者发生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 DKD 患者进行预后评估有助于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及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本综述主要讨论 DKD 进展性生物标志物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包括常用的白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如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Receptor, TNFR)和肾小管标志物等。同时,本文还对 DKD 进展性标志物的开发和应用存在的挑战进行了讨论。
    17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及其应用
    张晓波,孙辉
    2021, 2(2):39-45. DOI: 10.13885/j.issn.2096-8965.20210206
    [摘要](312) [HTML](64) [PDF 971.59 K](584)
    摘要:
    人类肠道菌群复杂多样,在与人类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调节人体免疫应答、影响疾病发展的作用。 这种免疫调节作用与肠道菌群本身的多样性和关键菌种的存在与否具有紧密联系。然而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肠道菌群宿主的饮食结构、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肠道菌群能够调节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物质代谢与免疫反应,使肠道微环境长期处于稳态;一旦肠道菌群失衡,引起肠道微环境稳态变化,则会提高许多疾病的发生风险,尤其是胃肠代谢疾病,以及免疫和神经性疾病。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功能性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综述了人体肠道菌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相关产业应用,期望能够为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提供新的思考。
    18  基于液质联用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霍子安,郭曰帅,王月,司徒成昊,郭雪江
    2022, 3(4):85-93.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411
    [摘要](307) [HTML](7) [PDF 1.72 M](500)
    摘要:
    蛋白质是细胞功能的主要执行者,由于其无法在体外进行扩增,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相较单细胞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而言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可获得大量细胞蛋白表达的平均值,但忽略了细胞亚型及细胞异质性等信息。单细胞水平的蛋白质分析有助于阐明细胞不同表型与异质性的分子基础。随着质谱仪的快速发展,基于质谱的方法将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推向新的高度。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液质联用方法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在单细胞挑选、样品前处理、同位素标签技术、肽段分离、质谱采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未来单细胞蛋白质组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进步将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并加深我们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19  TGF-β/Smad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韩道宁,苏秀兰
    2021, 2(3):49-5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10308
    [摘要](304) [HTML](508) [PDF 1.06 M](950)
    摘要:
    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肝脏而言,TGF-β信号通路贯穿肝脏疾病始终,即从最初的肝细胞损伤到炎症、纤维化、肝硬化直至癌症发生。TGF-β导致肝星状细胞活化为成纤维细胞,并促使大量肝细胞死亡,促进了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而过度激活的TGF-β信号与肝癌发展密切相关。在本综述中,作者将阐述TGF-β/Smad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目前在实验和临床诊治方面通过TGF-β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肝脏疾病取得的新进展。以期为研究肝纤维化提供新的论据。
    20  人工智能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李悦鹏,罗汶鑫,汪周峰,李为民
    2023, 4(4):54-59.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09
    [摘要](303) [HTML](12) [PDF 1.04 M](766)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特别是在肺癌诊断方面备受瞩目。肺癌早期诊断对治疗和生存率至关重要,而 AI的应用有助于医生更精准地诊断肺癌,提高准确性和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AI技术在肺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涵盖肺癌筛查、影像学诊断、基因突变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病理学检测等多个方面。然而,AI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