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6(1):1-1.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1
摘要: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 (MASLD) 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约 30% 的成年人口。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肝病的发育起源,生命早期暴露环境化学物可能是成年 MASLD 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生命早期环境化学物暴露可能通过干扰核受体信号、破坏线粒体稳态、诱导表观遗传重编程及肝-肝外器官串扰等机制,对肝发育和代谢功能产生“编程效应”,显著增加成年期 MASLD 风险。此外,父源性暴露可通过跨代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肝的代谢功能。本文从 DOHaD理论 (即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 视角出发,对影响成年肝代谢功能的环境有害因素及潜在机制进行讨论。
张洪超,Francisco Javier Cubero,赵刚,徐进,刘倩,邵文涛,顾爱华
2025, 6(1):2-9,19.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1
摘要: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 (MASLD) 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约 30% 的成年人口。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肝病的发育起源,生命早期暴露环境化学物可能是成年 MASLD 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生命早期环境化学物暴露可能通过干扰核受体信号、破坏线粒体稳态、诱导表观遗传重编程及肝-肝外器官串扰等机制,对肝发育和代谢功能产生“编程效应”,显著增加成年期 MASLD 风险。此外,父源性暴露可通过跨代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肝的代谢功能。本文从 DOHaD理论 (即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 视角出发,对影响成年肝代谢功能的环境有害因素及潜在机制进行讨论。
2025, 6(1):10-19.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2
摘要:孕期药物使用普遍存在,但孕期药物使用安全性证据仍不足。多数新药缺乏妊娠安全数据,中药/中成药使用率激增但机制不明,药物联合使用率高而相关风险不清。本文总结了现有药物调查方法的优势与偏倚;阐述了孕激素、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精神类药物、中药/中成药等在孕期使用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地域差异以及药物联用情况;讨论了单药及药物联用对多种不良结局的影响;阐明了药物联用对妊娠结局作用的潜在机制;并探讨国际妊娠用药分级体系的冲突与局限性。厘清孕期单药与多药使用对出生结局的影响及潜在机制,对本土化妊娠用药风险评估框架建设、多药协同暴露防控策略制定及临床精准用药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025, 6(1):20-28,3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3
摘要: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新污染物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与传统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具有更强的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其种类在不断增加且管理措施尚不完善。新污染物能够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多种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的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孕期新污染物暴露对胎儿宫内发育的不利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5, 6(1):29-3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4
摘要:近年来,孕期金属暴露对子代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胎儿时期是环境污染物暴露的敏感窗口,即使低剂量的金属暴露也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儿童期乃至成年期的健康。最新研究提示胎盘在金属暴露与子代健康的关联中起重要作用。在实际暴露情境中,孕妇常同时暴露于多种金属,因此,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多金属暴露与子代健康之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并探讨胎盘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2025, 6(1):36-42,5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5
摘要: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损害密切相关。近些年,新污染物的环境分布情况及其潜在毒性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跨代毒效应指外源化学物质或有害因素对生物体产生毒性后,通过特定机制传递给后代,导致其在发育、生理或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新污染物对于生物体的毒性,不仅仅限于当代,可能会持续多代。秀丽线虫因为其非常短的生命周期以及对于环境暴露的高度敏感性,在跨代毒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综述首先介绍了新污染物暴露导致秀丽线虫的多方面跨代毒性,进而从跨代信号通讯调控、表观遗传信号调控、代谢信号调控、受体信号调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新污染物致秀丽线虫跨代毒性形成的分子机制。
2025, 6(1):43-49.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6
摘要:环境污染物可能是导致不明病因流产的重要风险因素。研究发现多种环境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纳米塑料、金属物质、缺氧环境和自来水消毒副产物等,均与不明病因流产相关。本文致力于探讨环境污染物导致滋养层细胞功能障碍引发的不明病因流产的调控机制和干预措施,为保护女性生殖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025, 6(1):50-5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7
摘要:重金属作为主要的环境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妊娠母体并穿过胎盘屏障,进而引发子代的毒性效应。孕期重金属暴露不仅通过影响母体健康间接影响胎儿神经发育,还能穿透血脑屏障对胎儿神经系统产生直接损害,从而导致出生后神经行为和认知功能异常,并增加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其机制主要包括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兴奋性毒性、 钙离子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表观遗传改变等。本文梳理了孕期铅、镉、汞、砷和锰等重金属暴露对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及潜在机制,以期为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2025, 6(1):58-61.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8
摘要: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NDDs) 是由多种遗传性或者获得性病因导致的一类慢性发育性脑功能障碍疾病,致残率高,大部分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NDDs病因复杂,普遍认为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识别NDDs的环境病因对控制NDDs风险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NDDs的环境病因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以流行病学为基础和以毒理学为基础的环境病因筛查方法,探讨了各类方法的优势与缺陷,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025, 6(1):62-6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09
摘要:性早熟是指儿童在特定年龄界限之前出现青春期发育的现象,对儿童生长发育及成年期健康状况均会产生不良影响。营养作为重要可控因素,其在性早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综述营养因素影响性早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生命早期营养、儿童期膳食模式、食物组及各类营养素摄入与性发育年龄的关联,以期为儿童性早熟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方向。
2025, 6(1):68-72,7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10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病因复杂、异质性高,其机制解析与诊疗创新是国际医学与科学界的重大挑战。目前,国内孤独症研究面临基础与临床脱节、新型诊疗技术转化滞后等瓶颈。本文聚焦ASD转化研究,关注“精准早筛-机制解析-靶向干预”整合路径,从生物标志物、神经环路及分子机制、干预新技术及转化3个方面进行综述。未来,需融合多模态数据与人工智能,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协同,构建“机制-技术-干预”闭环体系,推动ASD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转型,实现从精准筛查到精准干预的全链条突破。
2025, 6(1):73-7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11
摘要:近视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日益严重。流行病学研究在近视防控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临诸多局限。面对这些局限,多学科交叉研究在近视防控领域展现出了必要性和潜力。本文分析了医工交叉、生物信息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在近视防控研究中的应用和优势,为未来的研究和防控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 6(1):78-8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12
摘要:人类在真实世界中长期、低剂量地暴露于数量庞大且成分复杂的化学混合物,这种暴露可能对健康,尤其是生殖发育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理解真实世界暴露,即化学混合物在环境水平的暴露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至关重要。这需要整合人群流行病学数据与体内、体外毒理学研究,构建针对环境水平化学混合物暴露的真实世界暴露健康效应综合研究框架。本文系统阐述了真实世界暴露健康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几种适用于体内和体外毒理学实验的化学混合物识别与确定方法,并综述了这些策略在生殖发育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为完善真实世界暴露健康效应的综合研究框架奠定了基础,并为更精准的生殖发育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琳,田彦鹏,肖艳来,李仲康,刘义彬,张明乐,张敬坤,孟丽,戴建武,黄向华
2025, 6(1):87-92.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50113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来源生物补片重建阴道的效果。方法 以巴马小型猪为动物模型,手术切除阴道,构建阴道缺失的大动物模型,并以猪小肠黏膜的脱细胞基质 (SIS) 和猪膀胱的脱细胞基质 (ABM) 重建小型猪阴道组织。于术后3 个月手术切除重建后的阴道组织,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和组织浴槽验证重建阴道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果 重建术后 3个月, SIS和ABM可在解剖学上重建阴道。通过组织学和功能学比较,SIS和ABM组织结构与正常阴道一致,并可表达阴道的组织特异性分子标记物CK14、α-actin、HSP47、ER、CD31。但SIS重建组的阴道上皮细胞层数较ABM重建组少,表明ABM 重建效果可能优于SIS。同时,PAS染色及组织浴槽实验也证实,重建的阴道上皮细胞可合成糖原,且相应药物可引起舒缩反应。这些结果表明,SIS和ABM能够在大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上重建阴道。结论 巴马小型猪可作为阴道重建再生的大动物模型。SIS和ABM能够达到解剖学、组织学和功能学重建,但ABM的重建效果可能优于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