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重症医学专题
    • 细胞器应激在脓毒症心肌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影响

      2024, 4(4):2-12.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01

      摘要 (96) HTML (6) PDF 1.35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脓毒症心肌病特指脓毒症诱发的心脏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可逆性的心肌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脓毒症诱发的过度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及内环境稳态失调等,会触发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异常应激反应,调控脓毒症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进程。本文聚焦细胞器应激反应,分析其在脓毒症心肌病中的作用和机制。进一步探讨不同细胞器应激反应相互串扰对病程的调控作用,为加深对脓毒症心肌病的认识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新策略提供参考。

    • 线粒体质量控制与金属介导细胞死亡在脓毒症中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

      2024, 4(4):13-21,3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02

      摘要 (56) HTML (3) PDF 1.83 M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其发展与金属元素代谢异常和线粒体质量受损密切相关。线粒体作为能量代谢及金属储存中心,其质量控制参与调控金属介导的细胞死亡,并影响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将从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及其与金属诱导细胞死亡之间的关系展开综述,探讨脓毒症状态下机体金属代谢与线粒体质量控制变化对细胞死亡的影响,阐明二者相互作用在脓毒症及相关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脓毒症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 3-羟基丁酸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1向M2极化减轻脓毒症肝损伤

      2024, 4(4):22-2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03

      摘要 (72) HTML (1) PDF 1.71 M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代谢物3-羟基丁酸 (3HB) 对盲肠结扎穿刺 (CLP) 诱导的脓毒症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Sham组、CLP组、CLP+3HB组。评估小鼠生存率、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血清中ALT和AST 含量及肝组织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之后用氯磷酸脂质体清除巨噬细胞,探讨其在3HB治疗中的作用,将雄性 C57BL/6J小鼠分为CLP组、CLP+3HB组、CLP+PBS-Lipro组、CLP+Clo-Lipro组和CLP+3HB+Clo-Lipro组。分析腹腔巨噬细胞 M1和 M2表型、肝损伤及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3HB显著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减轻肝损伤,降低 ALT、AST及 IL-1β 和IL-6表达。3HB促进脓毒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1向M2极化,而清除巨噬细胞则加重脓毒症肝损伤,并逆转3HB的保护作用。结论 3HB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1向M2极化,减轻脓毒症肝损伤,其作用依赖于巨噬细胞参与,该研究为临床上脓毒症肝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的干预策略。

    • 基于DIA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脓毒症脑病发病相关关键蛋白质的研究

      2024, 4(4):28-3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04

      摘要 (71) HTML (6) PDF 2.24 M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数据独立采集 (DIA)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挖掘脓毒症脑病 (SAE) 患者血浆关键蛋白质,以指导SAE的发病机制研究并助力SAE早期诊断。方法 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脓毒症和SAE患者血浆蛋白质水平,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明确两组患者间的差异蛋白质并进行功能分析。进一步通过极限梯度提升法 (XGBoost)、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回归算法 (LASSO) 机器学习模型等方法在差异蛋白质中筛选关键差异蛋白质构建列线图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患者血浆中共筛选出2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 其中 9 个蛋白质表达水平在 SAE 组中上调,13 个蛋白质表达水平在 SAE 组中下调。差异蛋白质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信号通路、病灶黏附和磷脂酶D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黏附、信号转导、高分子修饰等生物学过程,同时,肠道疾病与SAE发生可能存在密切关系。进一步通过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LASSO回归机器学习模型和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在22个差异蛋白质中筛选出两个关键蛋白质内质网蛋白29 (ERP29) 和白细胞介素增强剂结合因子3 (ILF3)。将两个关键蛋白质构建列线图并评价其诊断效果,其中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 的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925 6,测试集 AUC为 0.875。结论 基于 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明确的蛋白质 ERP29和 ILF3是 SAE发生的关键蛋白质, 是SAE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靶点。ERP29和ILF3可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用于SAE早期诊断。

    • 早期肝素治疗可降低高体温脓毒症患者的死亡风险:MIMIC-Ⅳ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

      2024, 4(4):37-44.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05

      摘要 (37) HTML (4) PDF 1.41 M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的体温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联,并分析早期肝素治疗对不同体温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从 MIMIC-Ⅳ数据库中利用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提取有关数据,通过 R(4.3.2) 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体温的凝血功能差异以及早期肝素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 脓毒症患者体温和死亡率成非线性关系;(2) 低体温组 (≤ 37.0℃) 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T) 更长;(3) 早期肝素治疗增加低体温组 (≤ 37.0℃) 死亡风险, 降低高体温组 (> 38.5℃) 死亡风险。结论 脓毒症患者的体温与凝血功能存在相关性,适当的体温 (37.0~38.5℃)、更短的 PT、PTT可能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并且早期肝素治疗可以降低高体温 (>38.5℃) 患者的死亡风险。

    • 多模态组学与机器学习技术在脓毒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24, 4(4):45-5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06

      摘要 (79) HTML (3) PDF 1.32 M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脓毒症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其复杂的病理机制和多器官功能损伤对患者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多模态组学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在脓毒症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突破,为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干预提供了新的前景。传统治疗手段如皮质类固醇、液体管理及抗生素的个性化调整,以及中医药与乌司他丁等在多模态组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宽了脓毒症治疗的选择空间。中国脓毒症多模态组学研究联盟 (CMAISE) 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模态组学数据,深入探索脓毒症的分子机制及生物标志物。本综述全面总结了多模态组学技术在脓毒症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机器学习在个性化治疗中的潜力,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及科研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

    • 可降解植入水凝胶材料的应用及转化研究进展

      2024, 4(4):58-64,69.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07

      摘要 (71) HTML (1) PDF 2.00 M (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降解植入水凝胶因其在实现预期体内功效后能够按预定程序进行降解吸收,避免了长期体内植入风险和二次手术去除创伤,已成为创面封堵、止血粘附、组织再生、智能生物传感器及药物载体等领域的研发热点。虽然围绕可降解植入水凝胶的基础研究众多,但成功实现临床转化的案例相对较少。本综述将系统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在可降解植入水凝胶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水凝胶结构和种类、临床研究进展,并结合具体转化案例,探讨这些进展在实际医疗应用中的转化路径和市场前景。期望为可降解植入水凝胶的转化提供思路和参考,助力该领域的发展。

    • 亚洲地区高校及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及启示

      2024, 5(4):65-69.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08

      摘要 (26) HTML (2) PDF 908.20 K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全球促进生物医药及卫生健康创新发展的关键途径。亚洲地区以新加坡、日本及以色列为代表,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其高校与医院采取了不同策略。借鉴其经验,中国应搭建内部服务平台、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形成高校与附属医院联动效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优化转化考核评价体系,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效果。

    • >论著
    • CLDN1的泛癌分析及其在胃癌中的功能研究

      2024, 4(4):70-81.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09

      摘要 (73) HTML (7) PDF 12.66 M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紧密连接蛋白 1 (CLDN1) 基因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胃癌中的功能。 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 和基因型-组织表达 (GTEx) 数据库,评估了 CLDN1 在多种癌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患者预后及免疫特征的关系;利用 Western blotting、PCR 和细胞功能试验分析 CLDN1 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结果 CLDN1在13种肿瘤中显著上调,在7种肿瘤中显著下调,且与分期和分级密切相关。在8种肿瘤中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并与不良预后相关,且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突变频率最高。免疫分析表明,CLDN1与大多数癌种的免疫浸润、免疫检查点基因、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呈现显著相关性。CLDN1 在 MKN45 细胞中表达较高,敲减 CLDN1 后, MKN45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结论 CLDN1在泛癌中存在显著的表达异质性,其与肿瘤的诊断、预后、临床相关性及免疫特征密切相关,是一个潜在的肿瘤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单抗药物非还原毛细管电泳法方法学验证研究

      2024, 4(4):82-86,9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10

      摘要 (26) HTML (13) PDF 1.93 M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单抗药物的非还原十二烷基硫酸钠毛细管电泳法 (nrCE-SDS) 进行方法学验证,为业界相应质控方法的方法学验证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通则3127单抗分子大小变异体测定法检测。2名实验员分别进行3 d实验,每天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分析受试样品,并进行全面的方法学验证。结果 该方法专属性良好,各分析用样品主峰的准确性为98%~102%,总片段和特定杂质的准确性为70%~130%;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的RSD≤15%;主峰≥ 89.9%,总片段范围为 0.66%~10.10%,特定杂质的范围为 0.36%~4.80%;本方法的定量限为 0.33%。结论 对方法的准确性、 精密度、线性、范围、定量限和专属性进行了全面的验证研究,为相应方法学验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设计提供了参考。

    • 肌炎相关ILD中TLR9信号参与NETs诱导的肺泡上皮间质转化

      2024, 4(4):87-9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11

      摘要 (45) HTML (10) PDF 6.28 M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旨在阐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NETs) 是否通过 Toll样受体 9 (TLR9) 信号促进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EMT) 促进特发性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病 (IIM-ILD) 的发生。方法 采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 (EAM) 小鼠模型,使用组织病理学、血清学方法明确 IIM-ILD 中是否存在 NETs浸润、EMT 表型及 TLR9激活;采用 NETs体外干预 A549细胞, 转录组测序、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法等方法,探究 NETs 诱导 EMT 的机制。结果 EAM 小鼠肺组织存在 NETs 浸润、 EMT 现象及 TLR9 信号激活。体外实验中 NETs 影响 A549 细胞活力及形态,激活 TLR9 信号通路,诱导 EMT 的发生,并诱导促炎和促纤维化相关基因上调,其中 TLR9 基因显著高表达,而 TLR9 抑制剂减轻了 EMT。结论 NETs诱导的 EMT 可能是 IIM-ILD的重要致病机制,其中 TLR9信号起关键作用,靶向 TLR9信号可能是 IIM-ILD的治疗方向。

    • 柠檬苦素通过靶向Skp2蛋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

      2024, 4(4):96-10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12

      摘要 (47) HTML (0) PDF 3.30 M (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柠檬苦素抑制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细胞增殖能力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MTT实验检测柠檬苦素对NSCLC细胞活性抑制能力;随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低密度细胞增殖、细胞基质胶3D成球实验评价干细胞特性。接着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柠檬苦素抑制NSCLC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通过细胞热位移测定 (CETSA) 证明柠檬苦素与靶蛋白结合能力;通过分子对接实验模拟柠檬苦素与靶蛋白相互作用位点。最后,通过小分子干扰 RNA (siRNA) 与 S 期激酶相关蛋白 2 (Skp2) 过表达细胞株构建,验证柠檬苦素通过作用 Skp2发挥抑制NSCLC增殖的分子机制。结果 柠檬苦素通过诱导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NSCLC细胞增殖,同时显著减弱 NSCLC 干细胞样特性。柠檬苦素结合 Skp2 蛋白并下调其蛋白水平,从而促进 Skp2 底物 p27 累积。 Skp2特异siRNA干扰其表达后显著增强柠檬苦素抑制NSCLC细胞活性能力,而Skp2过表达拮抗柠檬苦素对NSCLC细胞活性抑制能力,进一步验证了柠檬苦素通过靶向Skp2抑制NSCLC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结论 柠檬苦素通过靶向Skp2升高抑癌蛋白p27水平,从而抑制NSCLC细胞增殖,为柠檬苦素作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中青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2024, 4(4):106-112,124.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13

      摘要 (26) HTML (2) PDF 1.90 M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旨在探讨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中青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2016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年度体检的5 372名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作为观察队列,随访高血压发病情况,应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相关因素后,比较不同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人群间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及累积效应。结果 最终纳入统计的研究对象为4 883例,平均年龄 (37.80±9.92) 岁。平均随访5.33年,有1 048例新发高血压患者,累计发病率为21.46%。 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不吸烟、理想体重、经常运动、理想血压、理想胆固醇水平者较吸烟、非理想体重、非理想运动状态、非理想血压、非理想胆固醇水平者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降低 21% (HR=0.79,95%CI 0.69~0.92)、34% (HR=0.66, 95%CI 0.58~0.75)、 33% (HR=0.67, 95%CI 0.58~0.77)、 80% (HR=0.20, 95%CI 0.17~0.25) 和 12% (HR=0.88, 95%CI 0.77~0.99)。研究对象中具有 0~2、3、4、5 和 6~7 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者所占比例分别为 14.64%、18.62%、 25.76%、28.40%和 12.57%,其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 50.35%、32.67%、20.83%、6.99%和 5.21%。与具有 0~2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者比较,具有3、4、5和6~7项者,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分别降低33% (HR=0.67,95%CI 0.58~0.79)、57% (HR=0.43,95%CI 0.36~0.51)、82% (HR=0.18,95%CI 0.14~0.23) 和 85% (HR=0.15,95%CI 0.10~0.21)。结论 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是防止高血压发生的保护因素。

    • >综述
    • 泛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互作

      2024, 4(4):113-124.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40414

      摘要 (36) HTML (5) PDF 1.31 M (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30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动脉粥样硬化 (AS) 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泛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也是造成中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影响血管健康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吸烟以及高身体质量指数 (BMI)。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微塑料、环境污染、不健康饮食、精神压力和交通噪声等新型危险因素也对血管健康造成了危害,并以交互作用方式共同促进泛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阐明多种危险因素的独立或共同致病机制,为进一步从源头上实现早期预防、综合管理和多靶点干预的药物提供重要证据支持,进而减少或延缓泛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