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骨骼系统疾病与治疗专题
    • 肥大软骨细胞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2023(4):2-9,1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01

      摘要 (177) HTML (0) PDF 1.90 M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折愈合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软骨内成骨是骨折愈合的重要途径,包括软骨骨痂的形成和软骨向骨的转化过程。肥大软骨细胞是软骨细胞的终末成熟状态,位于软骨性骨痂和骨性骨痂之间,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调节细胞基质降解、血管化、破骨细胞募集和成骨细胞分化。此外,肥大软骨细胞可以转分化成为成骨祖细胞和成骨细胞,并直接促进编织骨的形成。阐明肥大软骨细胞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将有利于认识骨折愈合的生理机制,进而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治疗模式的研发,加速骨折的愈合。

    • HPA轴相关的帕金森病与骨质疏松症的共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3(4):10-1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02

      摘要 (83) HTML (0) PDF 960.69 K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 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风险因素。PD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在临床上数量较多, 预后较差,给患者生活和公共卫生带来极大的负担。然而,目前依然缺乏对PD与骨质疏松共病机制的探索,为疾病的防治带来困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 活性异常在 PD患者中已有多年的研究,被认为参与了 PD 的发病机制。HPA 轴的激活与慢性压力相关,并且可以导致血浆皮质醇、糖皮质激素等固醇类激素水平上升。而慢性压力应激已被报道可以导致骨质流失,且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被认为与骨质疏松有关。这提示HPA轴的活性异常可能是PD共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机制。本综述针对PD患者中的HPA轴活性功能异常的病理过程,提出HPA轴活性异常可能通过导致固醇类激素水平异常上升、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以及交感神经系统异常三个方面影响骨代谢水平, 对PD和骨质疏松共患机制进行探索,以期为临床上PD患者的治疗提供线索和启示。

    • 干细胞外泌体治疗骨再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3(4):17-2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03

      摘要 (61) HTML (0) PDF 2.31 M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再生是复杂的、受精密调控的生理过程,除正常的骨代谢平衡外,骨再生亦发生于骨损伤或骨疾病后的修复过程中。临床上,骨缺损的治疗往往需要通过干预来诱导骨再生,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骨移植、生长因子给药、牵引成骨术等。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外泌体在包括骨缺损在内的一系列适应证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外泌体复杂的化学组成 (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一系列核酸及蛋白质),其机理研究、样品制备和临床应用均存在一系列障碍。特别是在骨缺损治疗中,外泌体如何通过受体蛋白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仍存在较多尚未阐明的科学问题。 本篇综述将简要介绍骨缺损相关治疗方法及外泌体相关的基本概念,讨论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分子机理, 并介绍 CRISPR-Cas 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技术手段在研究骨缺损的外泌体治疗中的作用,最后对本领域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 2例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导致毒素休克综合征及坏死性筋膜炎病例分析

      2023(4):26-30.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04

      摘要 (45) HTML (0) PDF 1.68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化脓性链球菌导致毒素休克综合征及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收治的 2例化脓性链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并发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及坏死性筋膜炎,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治疗上可予液体复苏、维持血压、补充凝血因子、抗感染、连续血液净化、提高免疫力、彻底清创引流等治疗。结果 2例患者经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病情逐步好转,最后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导致毒素休克综合征及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早期彻底的手术清创、有效的抗感染、人血白蛋白的使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等手段, 具有良好的效果。

    • 能量代谢对骨关节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3(4):31-3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05

      摘要 (50) HTML (0) PDF 908.10 K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 是一种以软骨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目前因其发病机制未详而尚无靶向药物。近些年诸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葡萄糖代谢紊乱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能量代谢问题所导致的软骨细胞功能衰退加剧了OA的恶化。现有研究表明,从能量代谢途径改善软骨细胞状态,能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延缓进展与改善功能等OA治疗目的。在本综述中,我们聚焦软骨细胞能量代谢与OA软骨损伤的起因与发展的关联,旨在厘清OA的潜在治疗思路。

    • 血尿酸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23(4):41-4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07

      摘要 (42) HTML (0) PDF 863.82 K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骨骼系统最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和骨骼微结构退化。嘌呤代谢失调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代谢异常综合征,近些年来其患病率有了明显增长,而且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对骨质疏松与尿酸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较多,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因混杂因素较多,对两者间具体的、 确切的关系仍有争议。本文对血尿酸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腓骨远端CT值在评价老年人踝关节骨折骨密度中的应用

      2023(4):46-53,6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08

      摘要 (31) HTML (0) PDF 2.09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扫描测量腓骨远端的CT值 (Houndsfield Unit,HU),评估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并探讨骨密度与踝关节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74例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和正常组。测量腓骨远端的CT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曲线计算出区分组间差异的最佳 CT值,并分析腓骨远端 CT值与腰椎及股骨近端骨矿物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和 T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腓骨远端CT值与除L1至L3整体BMD外的其他部位均显著相关,尤其与L2 BMD相关性最高 (r=0.555, P<0.001)。各组间 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 ROC曲线,当 CT值为 157.43 HU时,区分骨质疏松组和骨质减少组的曲线下面积为 0.808 (P<0.001),当 CT 值为 218.47 HU 时,区分骨质减少的曲线下面积与正常值的差异为 0.698 (P<0.001)。 结论 腓骨远端HU的测量可以有效地反映BMD,腓骨远端CT值与腰椎、股骨近端BMD及T值显著相关。CT值可以潜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骨质疏松风险的指标。

    • >综述
    • 人工智能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023(4):54-59.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09

      摘要 (145) HTML (0) PDF 1.04 M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特别是在肺癌诊断方面备受瞩目。肺癌早期诊断对治疗和生存率至关重要,而 AI的应用有助于医生更精准地诊断肺癌,提高准确性和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AI技术在肺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涵盖肺癌筛查、影像学诊断、基因突变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病理学检测等多个方面。然而,AI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3(4):60-6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10

      摘要 (97) HTML (0) PDF 1.14 M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机体的病原体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过度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可能会损伤正常组织,同时参与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总结了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关系,以及目前研究发现的可能的致病机制,并基于此讨论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细胞损伤修复及相关药物研发现状

      2023(4):66-71,80.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11

      摘要 (62) HTML (0) PDF 1.53 M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组织损伤的本质是大量细胞死亡导致的组织结构改变和功能失常,严重情况下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器官的损伤。目前对组织损伤的处理更偏重于改善微环境和促进细胞新生,但对细胞的损伤修复不够重视,易导致疾病进展并迁延难愈。因此,治疗组织损伤应该以修复细胞为基础。为了系统的掌握细胞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和药物开发情况,本文从 DNA损伤、RNA损伤、蛋白质损伤、线粒体损伤、膜损伤以及细胞死亡等方面对损伤原因、修复机制、药物发展进行了系统综述,期望能有助于促进修复类药物的研究发展。

    • >论著
    • miR-141-3p、PD-L1及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2023(4):72-81.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12

      摘要 (86) HTML (0) PDF 2.93 M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R-141-3p、PD-L1及M1、M2型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s) 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7月,因EMs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的患者30 例为EMs组,同期选取非EMs患者因子宫肌瘤行诊断性刮宫或子宫全切术的子宫内膜组织30例为对照组,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增生期子宫内膜。通过qRT-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miR-141-3p以及PD-L1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 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的表达,并应用Image J软件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平均光密度 (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 的检测。通过 Person 或 Spearman 相关检验分析 miR-141-3p、PD-L1、CD86 及 CD206 之间相关性。结果 (1) miR-141-3p 在 EMs 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 (P=0.000 5; P<0.000 1),且在异位内膜中表达最低。(2)PD-L1在EMs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P=0.013 7; P=0.000 3),且在异位内膜中表达最高。(3)在EMs异位内膜中miR-141-3p与PD-L1的表达呈负相关(r =-0.648 9,P=0.000 1)。 (4) CD86在EMs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 (P=0.047 2;P=0.001 0)。(5) CD206在EMs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 (P=0.043 4;P<0.000 1),且在异位内膜中表达最高。(6) PD-L1与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 CD86 在 EMs 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 =-0.440 8,P=0.014 8)。(7) PD-L1 与 M2 型巨噬细胞标志物 CD206在EMs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598 1,P=0.000 5)。结论 EMs患者中miR-141-3p表达降低,PD-L1表达升高,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且随病情进展而改变。

    • >病例报道
    • 血气监测指导药物滴定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1例

      2023(4):82-8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13

      摘要 (46) HTML (0) PDF 1.45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MG) 是一种以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病以肌肉疲劳和无力为特征,其主要抗原靶点为乙酰胆碱受体 (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当累及膈肌等呼吸肌引起呼吸衰竭需要有创或无创通气时称之为肌无力危象 (Myasthenic Crisis,MC),通气不足引起CO2大量潴留、PCO2升高及颅内压升高,进而导致意识障碍。因此,及时监测动态血气并采取精确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滴定抗胆碱酯酶剂治疗的目的是为药物转化提供合适的剂量,处理好“剂末现象”,为危象患者呼吸功能好转后提供更好的脱机条件。本文报道1例因感染引起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意识障碍的抗AChR抗体阳性的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经动态监测血气、呼吸机辅助通气、控制感染及滴定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

    • >指南与共识
    • 微肿瘤模型构建及其药敏检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2023(4):86-92.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30414

      摘要 (367) HTML (0) PDF 820.36 K (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患者来源类肿瘤细胞簇 (Patient-Derived Tumor-Like Cell Cluster,PTC) 简称微肿瘤或微肿瘤 PTC,是一种新型的原代3D肿瘤模型,该模型在病理组织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方面保持了跟原始肿瘤组织的高度相似性。同时,该模型在培养过程中保留了原始肿瘤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从而高度还原了原始肿瘤组织微环境特征。微肿瘤PTC 模型可广泛的应用于肿瘤基础科学研究、精准治疗和新药研发等领域。然而,由于微肿瘤PTC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涉及到多种技术,流程多,影响因素多,目前,国内对微肿瘤PTC模型构建、鉴定、药敏检测等操作尚未建立规范标准。为此,特组织编写《微肿瘤模型构建及药敏检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 (2023年版)》,以利于推动和指导微肿瘤PTC模型构建以及基于此模型药敏检测技术的应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