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3):1-1. DOI: 10.12287/j.issn.2096-8925.20220313
摘要:
2022, 3(3):2-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01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优势在于临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药的生命力,近年来,研究者聚焦中医临床优势病种和优势疗法,掌握循证医学方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新方法、新技术,与国际临床研究模式接轨,获得共识认可。运用转化医学思路和方法,从需求和疗效出发,构建临床与基础的转化平台,提高临床服务水平,促进新药物、新技术开发。总之,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应坚持国学原理,弘扬原创思维,兼容并蓄,文明互鉴,和合互动,多学科交叉协作,迎接大科学、大卫生背景下高概念、大数据、信息智能两化融合新纪元,把握中医药从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并重来之不易的发展形势,实现我主人随,传承创新。
2022, 3(3):7-11.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02
摘要:自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中医药领域以来,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多数学者认为,转化医学理念与中医药研究的交叉融合,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回顾转化医学的内涵与发展历程,阐释了其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共通之处,并进一步描述了现今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内容与实践,指出了中医药在现阶段研究基础薄弱、证据零散以及功效整体评价尚需加强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资源整合、聚焦优势领域、完善整体评价等加强中医药转化研究的观点与策略,以期为未来的中医药转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2, 3(3):12-14,30.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03
摘要:为了体现中药的特点和优势,国家层面提出“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 的要求,不仅尊重中药研发规律和实际,中医药理论的传承创新、人用经验的规范收集整理和临床试验的精准设计也有助于基于临床价值产生有效的中药新方,优化研发策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研发效率,通过提高中药新药研发的成功率,解决目前我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的问题。基于“三结合”的成果转化模式,医疗机构亦能够不断提高中药新药的原始创新能力、临床研发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是政策引导研发实践、促进中药新药转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2022, 3(3):15-21.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04
摘要: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有效,且近年来中医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革新,认为毒邪是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心衰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正成为热点。本文通过回顾中医毒邪致病的理论渊源,总结中医各家对心衰中毒邪的认识, 介绍心衰发生发展中炎症与免疫、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分析中药通过调节炎症与免疫、抗氧化应激而“解毒”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心衰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2022, 3(3):22-30.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05
摘要: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理念指导下,脑卒中“病证结合” 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1980年以来,中医药防治脑卒中领域的学者们联合多学科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制定并不断完善脑卒中证候诊断标准,创新“毒损脑络”等病机学说,创制了以化痰通腑、解毒通络、破血逐瘀、益气活血为代表的系列方药,形成了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特色诊疗技术,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有力提升了我国中医药防治脑卒中诊疗水平。本文简要总结中医药对于脑卒中的病机认识及演变,系统回顾中医药防治脑卒中的研究历程和重要进展, 着重梳理中医药治疗脑卒中不同病期、病理阶段、关键环节的临床证据,分析当前脑卒中临床实践中尚未解决的诊疗问题, 并对未来中医药防治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与展望。
孙鲁英,孙卫卫,周少峰,田蕾,张美龄,艾思南,郑慧娟,李垚锬,李丹婷,刘伟敬,周静威,王珍,王耀献
2022, 3(3):31-44,63.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06
摘要: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 CKD 有特色疗效, 在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延缓CKD进展及缓解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梳理了近年来CKD的中医理论新认识,总结了中医药治疗CKD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其效应机制相关的研究成果,综合当前CKD临床和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现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对中医药防治CKD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有所助益。
2022, 3(3):45-5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07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因其高患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药物、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极大程度地降低了AMI的死亡率,但AMI后仍存在持续的心肌损伤。黄芪甲苷 (Astragaloside Ⅳ,AST) 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由于AST的疏水性特征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在本实验中,我们开发了一种血小板膜修饰的 poly (d, L-lactic-Co-Glycolic Acid) -block (PLGA-b) -poly (Ethylene Glycol)(PEG) -Triphenylphosphonium (TPP)(PLGA-b-PEG-TPP) 聚合物纳米胶束用于包裹AST,从“器官—细胞器”层面实现“心脏—线粒体”的双重靶向功效。我们首先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药物释放、稳定性考察等方法对载药纳米胶束进行了表征;采用活体成像法证实了载药纳米胶束的心脏靶向功效;运用小动物心脏超声、组织学、血清酶学考察了载药纳米胶束对缺血再灌注 (Isch‐ aemia/Reperfusion,I/R) 后心脏功能和心肌损伤的影响;通过考察线粒体形态、膜电位、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以及血清和心脏中炎症因子水平,评价了载药纳米胶束对心脏线粒体功能和炎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游离的黄芪甲苷,载药纳米胶束显著改善了I/R后心脏功能、心肌损伤、线粒体损伤以及心脏炎症,提示载药纳米胶束显著改善了AST的生物利用度和心脏保护活性。本实验的开展为疏水性中药活性单体的递送提供了一种全新策略。
2022, 3(3):57-63.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08
摘要:脑出血是脑血管在各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下,血管壁发生病变,破裂,血液外溢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包括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水肿、病变区氧化应激、炎症因子过度表达、细胞凋亡、自噬及铁死亡程序的启动等。各类研究证实众多中药可以改善脑出血相关病理损伤,现将中药及其提取物所对应的脑损伤病理机制进行归纳并总结其发挥作用的分子通路及作用靶点,以此为中药治疗脑出血的基础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期待进一步挖掘中药在治疗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临床潜力。
2022, 3(3):64-68.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09
摘要:人类表型组学构建了跨尺度组学数据的关联,对精准医学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中医学与表型组学都关注人体复杂系统中各种表型的变化规律,二者的理念与技术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中医表型组学研究将有助于实现中西医融合协同发展和促进。本研究首先总结了现有中医特色表型的数据特征、表型收集和量化的方法,随后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角度简述中医表型的数据处理、跨尺度关联和精细调控机制的手段,最后提出了现存的挑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医表型组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2022, 3(3):69-73,92.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10
摘要: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难以被广泛接受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足够客观定量的数据支撑和完备而自洽的理论体系。此外,传统中医术语的模糊性、理论知识的难以理解性、治疗思维的抽象性、中医医案的繁杂性也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规范中医诊疗数据、构建智能中医诊疗体系以及突破传统中医诊疗模式提供了新方法,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智能化的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医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如中医药中医信息化数据库、中医四诊采集设备、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以及智慧中医健康管理等。但就目前而言,中医药智能化发展中仍存在数据标准欠缺、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交叉人才匮乏等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完善数据共享、知识产权、伦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加速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创新思维革新医疗模式等,促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医药创新发展。本文从知识发现与机器学习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在中医药的研究进展概括总结,以期为中医药智能化提供助力。
2022, 3(3):74-81.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11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生物医药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海量生物医药数据推动了医药信息学、 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为中医药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药资源丰富,从中药资源到临床应用等各个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信息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本文回顾了常用中药数据库,描述了中药信息学研究进展,最后阐述了中药信息学的机遇与展望。
吴圣贤,樊钦华,苏文全,张立山,张伟,方邦江,周凌,龙友余,张业清,王檀,熊旭东,曲妮妮,石克华,肖伟,商洪才,王永炎
2022, 3(3):82-92.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312
摘要:目的 评价银翘清热片治疗外感风热型普通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阳性药对照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试验药为银翘清热片,阳性对照药为银翘解毒片,安慰剂为银翘清热片模拟药和银翘解毒片模拟药。试验组口服银翘清热片和银翘解毒片模拟药,阳性药对照组口服银翘清热片模拟药和银翘解毒片,安慰剂对照组口服银翘清热片模拟药和银翘解毒片模拟药,疗程3天。评价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消失率、单项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疗效、体温变化、解热镇痛药使用情况和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主要症状消失率为 62.12%,为三组中最高 (P<0.01)。三组治疗后各单项症状评分均下降 (P<0.01),试验组各单项症状评分下降最多,各单项症状消失率最高 (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有效率 94.99%,为三组中最高 (P<0.01)。三组治疗后体温均下降,试验组退热起效时间为8 h,体温复常时间为20 h,为三组中最快 (P<0.01)。试验组解热镇痛药使用率为0.28%,为三组中最低 (P<0.01)。三组治疗后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论 银翘清热片治疗外感风热型感冒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