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1). DOI: 10.12287/j.issn.2096-8925.20220114
摘要:
2022, 3(1):1-12.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01
摘要:合成致死是指在两个非致死基因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均不影响细胞存活,但当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时, 能够特异性导致细胞死亡。恶性肿瘤由于DNA复制和修复的错误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突变,因此可抑制与这些基因具有合成致死关系的另一个基因,从而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近年来,合成致死原理已经成功应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本文综述了合成致死的基本原理、合成致死相互作用的筛选方法、合成致死在 DNA损伤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 合成致死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挑战及展望。
2022, 3(1):13-19,4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02
摘要:RNF180是具有泛素连接酶活性的一类环指蛋白,可通过参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研究表明,RNF180 在肿瘤中多呈低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 RNF180的启动子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沉默是导致RNF180蛋白在肿瘤中低表达的主要原因,重要甲基化位点与癌前病变、 胃癌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相关。故RNF180具有成为胃癌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2022, 3(1):20-31.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03
摘要:抗体偶联药物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 是一类新型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一般由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同时具有抗体药物高选择性和化疗药物高活性的优势。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目前已有多个抗体偶联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本文就应用于胃癌治疗的抗体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 3(1):32-37.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04
摘要:非洲猪瘟病毒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是一种大型 DNA 病毒,对家猪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 死亡率高达100%。然而,ASFV 如何抑制 JAK-STAT1 信号传导以逃避免疫反应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 ASFV 编码的蛋白 MGF-505-7R 抑制干扰素 γ (Interferon γ,IFN-γ) 介导的 JAK-STAT1 信号传导。从机制上讲,发现 MGF-505- 7R 与 JAK1 和 JAK2 相互作用并介导二者的降解。进一步研究表明,MGF-505-7R 分别通过上调 E3 泛素连接酶 RNF125 的表达和抑制 Hes5 的表达来促进 JAK1 和 JAK2 的降解。与野生型 ASFV 相比,缺失 MGF-505-7R的 ASFV 始终诱导高水平的 IRF1 表达,并在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和猪中表现出复制受损。此外,缺失MGF-505-7R减弱了ASFV 的毒力。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敲除 MGF-505-7R 可作为开发针对 ASFV 的减毒疫苗的策略。
2022, 3(1):38-45.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05
摘要: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多方需求也不断增长,“智慧医疗”恰好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本文围绕智慧医疗的定义,智慧医疗的发展领域,智慧医疗的作用,智慧医疗的安全性以及对智慧医疗的展望,简要概述智慧医疗的发展概况。
2022, 3(1):46-51.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06
摘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它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种不良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脂血症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与饮食方式密不可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高脂血、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危险因子密切相关,此外,肠道微生物也极易受到饮食文化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本文旨在揭示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因素, 以及肠道菌群对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防御措施。
2022, 3(1):52-57,6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07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之一,以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稀发排卵或无排卵为主要临床特征。PCOS发病率高、表型复杂,病因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聚焦于人体微生物组在PCOS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因此,本综述以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生殖道、肠道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为主题,总结探讨了 PCOS 患者的微生物组特征、PCOS 如何影响人体微生物组以及人体微生物组在 PCO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22, 3(1):58-61,74.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08
摘要:人类肠道微生物代谢物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GMM) 与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这些小分子功能的探究是研究人员不断进行的课题。随着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发展,体内、体外以及离体模型的不断建立和改进, 小分子功能筛选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常用的GMM功能筛选平台,并展望了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在该领域运用的新技术。
2022, 3(1):62-66.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09
摘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逐步深入,医疗行业的科技革命进入高潮,促进传统医疗模式向高效、全面、便捷的智慧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转变。而军队人员作为特殊群体,在遂行各类平时、 战时、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往往处于复杂特殊环境,远离保障中心,更需要通过建设智慧医疗加强军队卫勤力量,通过构建完善的军队智慧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提高部队战斗力。本文总结概括智慧医疗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并阐述智慧医疗在平时、 战时、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种特殊军事环境下的应用。
2022, 3(1):67-69.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10
摘要:肌肉减少症 (肌少症) 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和功能降低为特征的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国内外对肌少症的机制有大量研究,同时发现许多microRNAs的应用前景。本综述旨在总结目前发现的microRNAs在肌少症诊治中的成果。
2022, 3(1):70-74.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11
摘要:目的 观察与探讨胸腹腔灌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深部热疗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00例恶性胸腹水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 2组,每组50例,A组胸腹腔灌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B组胸腹腔灌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后行局部深部热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有效率80%,发热6例 (12%),胸腹痛14例 (28%);B组有效率94%,发热2例 (4%), 胸腹痛1例 (2%);B组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所致的发热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所致的胸痛、腹痛发生率高 (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胸腹腔灌注联合深部热疗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轻微。
2022, 3(1):75-80.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12
摘要:目的 探讨山药决明子挂面对血脂异常大鼠模型血脂及抗氧化的影响。 方法 48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8 只) 和模型组 (40只),模型组大鼠经4周高脂饮食喂养后建立血脂异常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阳性对照组 (10 mg/kg/d)、山药决明子挂面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干预5周后测定血清总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肝体比、肝脏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丙二醛 (MDA) 和总抗氧化能力 (T-AOC)。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山药决明子挂面组大鼠血清TC、肝脏TC、TG水平分别下降14.76%、23.75%、39.69% (P<0.05),低、 中、高剂量组血清 TG、LDL-C 水平均有所下降 (P<0.05),低剂量组肝脏 SOD、GSH-Px、T-AOC 分别升高 24.09%、 26.90%、290.24% (P<0.05)。 结论 山药决明子挂面能降低血脂异常大鼠血脂水平,提高抗氧化水平,对辅助治疗血脂异常及抗氧化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22, 3(1):81-94. DOI: 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113
摘要:H3 G34突变的儿童弥漫性半球胶质瘤 (Diffuse Hemispheric Glioma, DHG) 是一种以组蛋白H3 G34基因突变为主要特征的高级别胶质瘤,临床罕见,预后不佳,且由于缺乏典型影像学表现,早期极易误诊。该亚型以手术治疗为主, 尚无统一的放化疗方案。本文报道一例癫痫起病的左侧颞叶胶质瘤患儿,经手术全切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H3 G34突变的弥漫性半球胶质瘤。患儿术后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